新闻动态
近期,新生儿科接收了一个38+1周、出生后Aparg倒评分的新生儿,入院后宝宝躺在抢救床上,头罩吸氧下口周青紫、呻吟不断,经皮测血氧饱和度仅约80%,存在三凹征,床旁胸片提示:双肺透亮度降低。值班医生尹有金立即气管插管并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在机械通气下患儿病情较前稍好转,但入院24小时后宝宝病情迅速恶化,呼吸困难加剧。紧急通知影像科杨春丽医生至床边复查胸片显示:左侧肺部透亮度降低呈“白肺样改变”,右侧肺部斑片状阴影。
值班医生再次与宝宝父亲沟通,告知存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情危急,随时会出现生命危险,需继续使用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及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以帮助肺复张。宝宝父亲在听取医生解释后,果断同意一切抢救措施,并表示全力配合医生救治。
于是,一场紧张的抢救在新生儿科病房展开。在胡家杰主任、尚东彬主治医师的指导下,杨玲玲医生气管插管下给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并根据血气检查、病情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升级抗菌药物抗感染等治疗,当日下午16:00宝宝上述症状较前好转,复查胸片提示左侧肺泡透亮度较前明显好转。
鉴于宝宝病情严重,新生儿科专门成立了抢救小组,24小时监护,分工明确。经过医护团队精准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宝宝的肺部功能逐步康复。历经1周的有创呼吸机辅助治疗后,宝宝的气管插管成功拔除,转为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在医护团队17天的精准治疗及精心照顾下,宝宝闯过一次次难关,现以康复出院。
面对脆弱的新生命,医护人员不仅需要高水平的诊疗技术,更需要投入百分之百的爱心与耐心。此次成功抢救充分体现了腾冲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在危重新生儿救治方面的成熟技术和丰富经验。今后,新生儿科将持续提高新生儿救治的综合实力和服务水平,为广大患儿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肺部的健康状况取决于肺泡的通气功能。肺泡犹如充满空气的气球,在X光中呈现为透光度良好且呈黑色的影像。当正常肺泡遭受破坏,气体被液体取代或肺泡塌陷,导致肺部密度增加、透光度降低,此时在X光检查中呈现出一种烟雾弥漫的白色。当白色区域覆盖至少一半的肺部时,通常称之为“白肺”,这代表肺部状况已相当严重。
胎儿肺表面活性物质在35周后大量生成,早产儿因生成不足出现肺泡萎陷、肺不张,导致呼吸困难,表现为生后数小时内气促、呻吟、皮肤青紫等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胸片有典型特征性表现,最严重为白肺,即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如果足月新生儿出现白肺,通常考虑是由于孕母患病或生产情况不佳时(母亲有糖尿病或者在生产的过程中由于胎儿窒息、严重感染、休克等),导致足月新生儿肺部表面活性物质不足,肺泡无法张开,空气无法通过,不能完成肺的呼吸循环所引起。此时应进行气管插管予以机械通气。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接近足月儿或足月儿身上,病情比35周以前的早产宝宝更重,死亡率更高。
“白肺”新生儿须依赖气管插管及呼吸机维持呼吸,并在早期通过气管途径补充肺表面活性物质,以促进肺泡扩张。在出生后3天,随着肺部成熟度的提高,病情有望逐步改善。然而,若伴有感染或其他并发症,病情可能再次恶化。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早产儿出生后所面临的第一个挑战,而白肺则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危急重症。随着新生儿重症诊断和治疗能力的不断提升,大部分患儿呼吸困难能逐渐缓解,呼吸机逐步撤离,呼吸状况稳定,成功渡过呼吸难关。
供稿:新生儿科尚东彬
编辑:郭玉珍
审核:高常宝